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建设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骆皓青发布时间:2023-04-12浏览次数:14

为谋划新一轮专业学位类别发展战略,聚焦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的方向及成果。49日,建筑工程学院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建设专家咨询会。

会议伊始,会议主持人王殿海教授对与会专家做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陈峻教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教授、清华大学交通工程与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李瑞敏教授、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李世武教授、阿里云交通物流行业副总经理李伟教高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温慧英教授作为咨询专家组成员出席会议,专家组组长由陈峻教授担任。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UIUC联合学院院长李德纮教授、智慧交通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殿海教授、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段元锋教授、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边学成教授、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许贤教授、浙江大学UIUC联合学院副院长以及建筑工程学院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陈喜群教授等学院领导、系所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咨询会。


一、学位点牵头单位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进行开场致辞

罗尧治院长首先代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对各位专家出席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咨询会表达了欢迎与由衷的感谢。

罗尧治院长又简单地介绍了建筑工程学院: 学院目前办学历史九十余载,多年的发展和壮大,为建筑工程学院积淀了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全院有教职员工共313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全职兼任外籍院士2人,拥有国家、省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41人。建筑工程学院现由土木工程学系、建筑学系、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水利工程学系组成;全院设有20个研究所(中心),其中智能交通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点密切相关,同时其他研究所的部分老师(包括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也都参与到了学位点的建设之中。

二、学位点共建单位ZJU-UIUC联合学院院长李德纮致辞

李德纮院长对能有机会作为学位点共建单位参与到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点的建设感到非常荣幸。

李德纮院长又对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下称联合学院)作了一个简短的介绍:联合学院坐落于嘉兴市海宁,2016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169月开始正式招生。联合学院目前开设四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土木工程。联合学院交通运输学科隶属于土木工程系,其研究生的博士点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生也与前者有许多的合作方式,联合学院实际上可以作为浙江大学整体在交通学科的补充,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三、陈喜群教授作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2018-2023年建设情况汇报

文本, 信件  描述已自动生成

陈喜群教授作了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2018-2023年建设情况汇报,陈喜群教授首先从专业学位简介、教学质量、学习质量以及职业发展质量对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此后又对该学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工作举措与建议;最后陈喜群教授向各位与会专家征求了针对学位点建设发展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四、各位专家对于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类别建设的评价与建议

马万经教授首先肯定了交通运输学科建设有其特色行以及整体性,突出了校外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导师团队组织合理、整体素质高;人才培养比较全面,且在过程比较中注重对于知识、党政、国际视野、实践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同时也建议:(1)在目前社会方面选择的压力之下,不同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共同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因此应当思考如何改善的原本的培养体系以适应上述困境并培养出能够引领行业变化的人才。

李瑞敏教授首先肯定了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办学特色明确、成效显著。同时也建议:(1)应当明确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定位的差异, 具体地,如何在培养过程和最终就业中凸显出专业学位的特点。(2)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当扩展出更多的与细分领域相契合或相交叉的课程内容,例如经济类、管理类课程。(3)在陈喜群教授汇报中提到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如果能够落实,对于校内的跨院系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但是考虑到日常的过程管理以及评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其难度可能较大。

李世武教授首先肯定了浙江大学交通学科在短短几年发展迅速;建筑工程学院学科规模大,科研成果丰厚,各类竞赛获奖多,博士生招收指标也多。同时也建议:(1)应当处理好多学院、多学科以及多方向人员融合与管理的问题,形成一个有逻辑性且系统的资源整合体,以适应将来的学科评估过程。(2)应当对专业学位开设的培养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凝练,在原本的培养方向(基础设施与智能交通系统)划分的基础之上,考虑如何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大方向下车辆、管理、信息这三个细分方向的融合。(3)应当加强课程体系性,基础设施和智能交通系统关注点不同,体系性较弱,要有取舍。目前课程体系主要关注城市交通,缺少交通运输、车辆运载相关课程。(4)建议建工学院和ZJUI联合学院加大对交通学科的关注度。

李伟教高认为中国交通确实走到了稳定的后建设补短板阶段,在行业角度,需要迈向精细化,数智交通势在必行;同时应该聚焦到交通工程基础设施和数智交通两方面。李伟教高也相应地提出了在学科建设上的相关建议:(1)围绕过去的规划分析模型,融入大仿真技术,实现实时的跨级仿真的技术性突破,(2)行业大数据的模型化与图谱化,(3)构建交通趋向性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具体地,利用预训练的内容生成模型去实现与交通相关的任务。

温慧英教授首先肯定了浙江大学交通运输学科交叉性好;师资队伍强,人才培养过程较为完善;智慧交通特色鲜明。同时也建议:(1)交通运输学科作为相对传统的学科要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对于重大发展学科建设的要求,具体地,其建设方向应当往数字经济、新基建以及智能制造等方向靠拢。(2)以华南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建设为例,可以考虑将原本的学科培养体系与如火如荼的载运产业、数字交通进行深度的融合,作为一个学科的增长点;同时应当引进具有相应背景的高层次人才。(3)如果考虑成立一个跨学院跨学科平台中心,应当制定一套合理的队伍统筹、中心运作的规章制度;在中心建设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培养过程管理。(4)应当突出专业学位建设与学术学位建设之间的区别,具体地,完善实践环节和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与培养过程管理。(5)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行业组织的大赛。

陈峻教授首先肯定了项目制是很好的创新模式。同时也建议:(1)应当明确专业学位的内涵定义以及其与学术学位定位的区别。具体地,应当关注行业的需求与发展方向,并考虑如何与之结合,以支撑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2)专业资源(创新平台、基地资源以及跨学科跨学院师资)的整合应当与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学科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也可以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和既有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相结合。(3)科研项目。围绕三个项目制三大方向,与人才培养做进一步整合,通过平台基地来强化联合创新基地的建设。(4)是否成立乃至如何管理跨学院跨学科平台中心是一个难题,它实际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在这探索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包括学生的入口与出口),也应当形成明确的平台构建与运维的规章制度。(5)交通基础设施方向可以从学院层面发掘潜力,用建工学院的相关资源为交通运输方向发展提供支持,在学校层面探讨多学科融合发展。

五、学位点牵头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边学成进行会议总结

边学成副院长首先表达了对各位咨询专家的感谢。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发力较晚,但是在目前交通强国低碳可持续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之下,交通运输专业正成为浙江大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在此次专家咨询会中,各位与会专家揭示了浙江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点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帮助凝练了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学科发展的建议和意见。最后边副院长再次表达了对各位咨询专家的诚挚感谢。


返回原图
/